傅达林
连日来,一位叫“老牛”的洛阳网友引起了省内外媒体和网民们的广泛关注。在近日洛阳市的人大代表选举中,他在当地首次以网民的身份当选洛阳市人大代表。与此同时,包括网友flush在内的几位洛阳知名网友也被推选为洛阳市政协委员(2月18日《东方今报》)。
普通网民当选人大代表,从电脑屏前走上真正的政治舞台,这无疑是国家民主政治领域的一种新气象。它折射出现代政治吸纳网络民意的良好愿景,不仅合乎互联网时代公民参政的形势需要,其本身也成为民主政治进步的具体表现。然而,根据现行的相关立法,网民直达参政平台的正规渠道,仍然存在诸多障碍。
首先,网民的虚拟身份,如何与参政的实体资格顺利“对接”?众所周知,网络之所以成为当前最热的意见集散场,就是因为言论者身份的虚拟性。但在政治生活中,参政的公民却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如此,虚拟于社区、论坛的网民,要发挥出参政议政的功能,就必须“回到现实”。而脱下“马甲”的网民代表,还能否保持网民的“草根性”呢?如果一旦跳出网民的虚拟身份,那么网民当选代表与鼓励代表开博的功能也就大同小异了。更让人担忧的是,一旦网民代表的身份被披露,很可能助长网络民意的非理性成分,进而让代表陷入虚假投诉等网络舆情的泥潭,而难以发挥出传递舆情、参与决策的正当作用。
其次,网民当选代表或委员,其选举程序如何实现合法化和正当化?关于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国家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并且有强烈的地域限定。然而对于网民而言,互联网往往突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比如讨论洛阳的某一项公共决策,有的网民就可能在“千里之外”。如此,对于网民代表的选举,又该按照什么程序?如果遵循传统规定,那么这种地域性选举不仅违背了网络的无疆域特性,而且也难以代表广大网民的意见;如果由网民选出,则不仅面临着选举程序的合法性质疑,而且选民基数的确定、选民真实意愿的判断、被选举者的条件审查等,也都是现实的难题。
另外,网络提案的形成中,如何确保网络民意的普遍性与真实性?网民当选人大代表,其区别于一般代表的功能就在于,利用自身的草根特性,收集网友的建议和意见,形成提案并带到“两会”上商讨,以凝聚广大网友智慧。但在现实中,网络所包含的舆情乃是一副复杂生态,不同的网民代表的利益往往并不一致,对于网民意见和权利诉求的甄别判断,就变得比较困难。即便能够收集到带有倾向性的意见,也难以确保其客观真实性,一些利害关系人利用各种资源争夺网络舆论风向并非没有先例。
在这种情况下,种种发端于网络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实际政治决策的影响力很可能发生偏差。
不可否认,网民在现实中已经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可以针对不完美的民主制度以及许多人在现实公共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冷淡,提出理性的批评。但我们在意识到其对于国家政治治理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需要对组成网民这个群体的复杂成分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在积极引入网络民意、推动政治民主进程的同时,需要辅以严密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规范,以确保网民参政运行在合法、正当的基础之上。
实际上,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中,好公民都会为支持民主习惯和宪法秩序做些事情。从这个角度看,进一步培育网民的认知能力,增强网民的自治素养,引导网民以理性、民主的方式追求公共利益,理当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矢志不渝的发展方向。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郑剑峰)
连日来,一位叫“老牛”的洛阳网友引起了省内外媒体和网民们的广泛关注。在近日洛阳市的人大代表选举中,他在当地首次以网民的身份当选洛阳市人大代表。与此同时,包括网友flush在内的几位洛阳知名网友也被推选为洛阳市政协委员(2月18日《东方今报》)。
普通网民当选人大代表,从电脑屏前走上真正的政治舞台,这无疑是国家民主政治领域的一种新气象。它折射出现代政治吸纳网络民意的良好愿景,不仅合乎互联网时代公民参政的形势需要,其本身也成为民主政治进步的具体表现。然而,根据现行的相关立法,网民直达参政平台的正规渠道,仍然存在诸多障碍。
首先,网民的虚拟身份,如何与参政的实体资格顺利“对接”?众所周知,网络之所以成为当前最热的意见集散场,就是因为言论者身份的虚拟性。但在政治生活中,参政的公民却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如此,虚拟于社区、论坛的网民,要发挥出参政议政的功能,就必须“回到现实”。而脱下“马甲”的网民代表,还能否保持网民的“草根性”呢?如果一旦跳出网民的虚拟身份,那么网民当选代表与鼓励代表开博的功能也就大同小异了。更让人担忧的是,一旦网民代表的身份被披露,很可能助长网络民意的非理性成分,进而让代表陷入虚假投诉等网络舆情的泥潭,而难以发挥出传递舆情、参与决策的正当作用。
其次,网民当选代表或委员,其选举程序如何实现合法化和正当化?关于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国家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并且有强烈的地域限定。然而对于网民而言,互联网往往突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比如讨论洛阳的某一项公共决策,有的网民就可能在“千里之外”。如此,对于网民代表的选举,又该按照什么程序?如果遵循传统规定,那么这种地域性选举不仅违背了网络的无疆域特性,而且也难以代表广大网民的意见;如果由网民选出,则不仅面临着选举程序的合法性质疑,而且选民基数的确定、选民真实意愿的判断、被选举者的条件审查等,也都是现实的难题。
另外,网络提案的形成中,如何确保网络民意的普遍性与真实性?网民当选人大代表,其区别于一般代表的功能就在于,利用自身的草根特性,收集网友的建议和意见,形成提案并带到“两会”上商讨,以凝聚广大网友智慧。但在现实中,网络所包含的舆情乃是一副复杂生态,不同的网民代表的利益往往并不一致,对于网民意见和权利诉求的甄别判断,就变得比较困难。即便能够收集到带有倾向性的意见,也难以确保其客观真实性,一些利害关系人利用各种资源争夺网络舆论风向并非没有先例。
在这种情况下,种种发端于网络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实际政治决策的影响力很可能发生偏差。
不可否认,网民在现实中已经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可以针对不完美的民主制度以及许多人在现实公共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冷淡,提出理性的批评。但我们在意识到其对于国家政治治理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需要对组成网民这个群体的复杂成分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在积极引入网络民意、推动政治民主进程的同时,需要辅以严密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规范,以确保网民参政运行在合法、正当的基础之上。
实际上,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中,好公民都会为支持民主习惯和宪法秩序做些事情。从这个角度看,进一步培育网民的认知能力,增强网民的自治素养,引导网民以理性、民主的方式追求公共利益,理当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矢志不渝的发展方向。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郑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