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刘飏
法制网记者 蒋安杰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9月15日至19日,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法学家、法律家,相聚在美丽而喜庆的北京,出席第24届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大会。在大会召开之际,本网记者采访了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刘飏。
交流与合作的深化
记者: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请问此次大会在中国召开有哪些重要意义?这对于中国法学与国际法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将产生什么影响?
刘飏:本次大会,是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行。今年恰逢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成立100周年。此次会议在我国召开,对繁荣我国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包括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学协会在内的国际法学、法律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促使国外法学界更加了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也是中国法学会成立60周年。中国法学会是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法律团体,60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中国法学会的会员超过了14万人,有40多个学科、专业、专门研究会和340多个地方法学会组织。中国法学会同世界上7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法学、法律组织建立了联系与合作,与其中50多个国家的法学、法律组织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中国法学会将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包括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学协会在内的国际法学、法律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把对外法学交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特点鲜明的学术盛会
记者:本届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大会在中国召开,可谓规模宏大、盛况空前。请问这次大会有哪些特点?
刘飏:首先,这是一届思想创新、成果丰硕的盛会。大会全体会议上共有11位知名法学家发表了主旨演讲;在专题和分题研讨会上,共有58个专题、分题,450多篇论文参与讨论、交流。这些研究成果,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许多研究或深入阐发新思想、新观念,或紧密结合全球化的各种挑战提出新的对策,或结合具体法律制度提出新的改革思路。
其次,这是一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会。大会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开放。与会学者学术观点不尽相同,研究视角和方法也有差异,但是都本着学术自由的原则,坦诚讨论、开放交流,形成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
再次,这是一届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盛会。促进国际法学学术交流是中国法学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在此次大会上,通过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能够进一步增进各国学者之间的了解,加深彼此间的友谊。
全球和谐与法治
记者:第4届亚洲法哲学大会的主题是“多元性与法律”,第23届世界大会的主题是“21世纪的法律与法律文化:多元性与统一性”,请问本次大会为什么选择以“全球和谐与法治”为主题?会议主题从“多元”到“和谐”,这一变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刘飏:当今世界正经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如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公正民主的和谐世界,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次大会以“全球和谐与法治”为主题,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更加凸显了时代背景下国际法学、法律界对建立“和谐世界”的强烈责任。
和谐,寄托着人类的美好理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追求和谐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向往和谐的民族,“和谐”的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在西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也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和谐”的主张。可以说,“和谐”思想,体现了东西方的共同价值追求。当然,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不同、国情不同、经济社会制度不同,对“和谐”的理解和认识并非完全趋同。只有和而不同,才能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通过法治维护人类社会的秩序,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是各国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在建设和谐世界过程中,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安全上,法治无疑都是最重要的支柱和根本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必须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一个和谐的世界,也首先必须是民主法治的世界。在建设和谐世界过程中,世界各国的法学家和法律家们,承担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我相信,本次大会所取得的成果,必将为促进世界法治的进步,进而推进和谐世界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
法制网记者 蒋安杰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9月15日至19日,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法学家、法律家,相聚在美丽而喜庆的北京,出席第24届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大会。在大会召开之际,本网记者采访了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刘飏。
交流与合作的深化
记者: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请问此次大会在中国召开有哪些重要意义?这对于中国法学与国际法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将产生什么影响?
刘飏:本次大会,是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行。今年恰逢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成立100周年。此次会议在我国召开,对繁荣我国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包括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学协会在内的国际法学、法律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促使国外法学界更加了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也是中国法学会成立60周年。中国法学会是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法律团体,60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中国法学会的会员超过了14万人,有40多个学科、专业、专门研究会和340多个地方法学会组织。中国法学会同世界上7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法学、法律组织建立了联系与合作,与其中50多个国家的法学、法律组织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中国法学会将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包括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学协会在内的国际法学、法律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把对外法学交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特点鲜明的学术盛会
记者:本届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大会在中国召开,可谓规模宏大、盛况空前。请问这次大会有哪些特点?
刘飏:首先,这是一届思想创新、成果丰硕的盛会。大会全体会议上共有11位知名法学家发表了主旨演讲;在专题和分题研讨会上,共有58个专题、分题,450多篇论文参与讨论、交流。这些研究成果,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许多研究或深入阐发新思想、新观念,或紧密结合全球化的各种挑战提出新的对策,或结合具体法律制度提出新的改革思路。
其次,这是一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会。大会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开放。与会学者学术观点不尽相同,研究视角和方法也有差异,但是都本着学术自由的原则,坦诚讨论、开放交流,形成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
再次,这是一届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盛会。促进国际法学学术交流是中国法学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在此次大会上,通过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能够进一步增进各国学者之间的了解,加深彼此间的友谊。
全球和谐与法治
记者:第4届亚洲法哲学大会的主题是“多元性与法律”,第23届世界大会的主题是“21世纪的法律与法律文化:多元性与统一性”,请问本次大会为什么选择以“全球和谐与法治”为主题?会议主题从“多元”到“和谐”,这一变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刘飏:当今世界正经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如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公正民主的和谐世界,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次大会以“全球和谐与法治”为主题,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更加凸显了时代背景下国际法学、法律界对建立“和谐世界”的强烈责任。
和谐,寄托着人类的美好理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追求和谐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向往和谐的民族,“和谐”的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在西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也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和谐”的主张。可以说,“和谐”思想,体现了东西方的共同价值追求。当然,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不同、国情不同、经济社会制度不同,对“和谐”的理解和认识并非完全趋同。只有和而不同,才能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通过法治维护人类社会的秩序,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是各国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在建设和谐世界过程中,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安全上,法治无疑都是最重要的支柱和根本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必须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一个和谐的世界,也首先必须是民主法治的世界。在建设和谐世界过程中,世界各国的法学家和法律家们,承担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我相信,本次大会所取得的成果,必将为促进世界法治的进步,进而推进和谐世界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